0539-8890909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公司新闻

柳松茸栽培技术

发布:临沂市信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

  一、概述

  1、柳松茸的营养价值:柳松茸(Agrocybe salicacola)又名杨柳菌,杨柳田头菇,是我国云南特有的一种野生食用菌,主产地在滇西北地区,一年四季均有发生,但野生产量极低。近几年来云南省农科院食用菌工程中心对柳松茸作了系统研究,于1999年从滇西地区采集到多个柳松茸优良标本,采用单孢子分离和组织分离法得到纯培养,经过多次转接纯化,多代选择,获得菌丝整齐发达、颜色洁白、生长迅速的柳松茸母种。经过多代单孢连续株选,稳定了柳松茸优良的栽培特性的新菌株,编号为As-018。

  柳松茸味道鲜美,香气浓郁,鲜品、干品口感俱佳。柳松茸营养价值极高,氨基酸含量18.98%,并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,含量高于香菇,还含有多种矿物质、微量元素与抗癌多糖。据报道,柳松茸具有清热、明目、利尿、滋阴、补肾之功效,其子实体含有大量多糖,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。所以,柳松茸是具有广阔开发前途的珍贵食用菌。

  2、柳松茸形态特征:子实体丛生,菌盖幼时半球形,米黄色,后伸展至扁平,直径一般2-5cm,大的可达20cm以上;菌肉白色,菌褶延生,灰褐色,稠密;菌柄近圆柱形,污白色,中生,少有纤维状褐色绒毛,柄粗0.5-2.5cm,长4-20cm;菌环污白色,较大,生于菌柄上部,膜质;孢子椭圆形,褐色。

  二、柳松茸生物学特性

  1、营养:柳松茸缺乏虫漆酶活性,利用木质素能力较弱,而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都较高。栽培料应选择富含纤维素和蛋白质的材料。氮源:鱼粉、豆粉、麸皮、玉米粉等。碳源:蔗糖、棉籽壳、蔗渣、谷草、杂木屑等。

  2、温度:柳松茸属恒温结实性菇类,子实体分化不需要变温刺激。其出菇温度范围很广,菌丝生长温度3-32℃,最适温度23-26℃,超过36℃停止生长,子实体生育温度8-30℃,最适温度12-25℃。

  3、水分与湿度:培养料含水量45%-80%菌丝均能生长正常,以65%最为适宜。子实体生长发育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5%-95%。湿度太高,子实体易开伞,湿度过低子实体萎缩不长,畸形菇多,降低商品价值。

  4、空气:柳松茸属好气性菌类,对C02敏感,发菌期和出菇期都需要良好的通风,保持空气新鲜,若C02浓度过高,菌丝生长缓慢,子实体不易形成或菌盖变小,易开伞。

  5、光照:菌丝生长阶段要求黑暗,不需光照,出菇阶段要求有一定的散射光。子实体有明显的趋光性,没有光照不能形成原基。

  6、酸碱度:柳松茸菌丝在pH4-14的环境中均能生长,最适酸碱度为中性偏碱。在培养料中添加1%-6%的石灰能促进菌丝生长、原基形成和子实体发育,可有效地提高产量,尤以添加3%石灰的增产效果最好。

  三、柳松茸栽培技术

  1、栽培季节:柳松茸属广温型菌株,发菌最适温度为22-27℃,出菇最适温度为15-25℃。根据一年四季自然温度变化安排栽培季节。天津地区一般可在当年3月至11月进行栽培。

  2、菌种培养:①菌种培养:母种培养基可用PDA加富培养基,即在PDA基础上增加磷酸二氢钾、硫酸镁各1克,另加味精0.5克;②原种用麦粒培养基,将麦粒加水煮涨,淋干装瓶;③栽培种培养基用木屑36%,棉籽壳36%,麸皮20%,玉米粉5%,石膏粉1%,糖1%。按常规方法进行灭菌、接种,并置于22-27℃条件下进行培养,以制作母种、原种和栽培种。

  3、栽培料配制:根据柳松茸对营养的要求,栽培料可选用以下配方:①杂木屑78%,麸皮20%,石膏1%,糖1%;②棉籽壳80%,杂木屑18%,糖1%,碳酸钙1%;③棉籽壳78%,杂木屑20%,糖1%,碳酸钙1%。上述任一配方在配料时加水充分拌匀,使其含水量达到65%,同时还需拌入干料重2%-4%的石灰,可以提高产量和抑制杂菌。

  4、装袋灭菌:采用18cm×38cm×0.004cm聚丙烯塑料袋,两端开口。将拌匀的栽培料装入袋中,装料要紧实,每袋约装干料0.5公斤左右,扎活口。灭菌要彻底,常压灭菌料温达到95-100℃保持12小时以上。

  5、接种培养:接种时要严格无菌操作,采用两头接种,接种量要适当加快,1袋栽培种一般可接20-25袋栽培料。接种后袋口套上颈圈并用棉塞或牛皮纸封口。在室温22-27℃下培养。

  四、柳松茸的培养管理

  1、发菌管理:在发菌阶段,除了在培养室需保持22-27℃的温度外,要保持室内黑暗干燥。培养室要经常通风换气,保持空气新鲜。注意室内清洁卫生,防虫防鼠。要经常翻袋,防止料温过高。一般培养35天左右,菌丝可以长满袋。

  2、出菇管理:菌丝满袋后,将菌袋移至出菇房或大棚,横排墙式码放,保持温度18-22℃,室内空气相对湿度80%-95%,适当增加通风量和通风次数,一般经10-15天菇蕾即可整齐发生。此时可解开或拉直袋口,以增加C02浓度,促进菌柄伸长,抑制菌盖生长,当菌盖直径长到2-5cm或将要开伞时,要及时采收。每菌袋头潮菇可采收300克左右。

  3、覆土出菇:头潮菇采收后,剪去两端袋口塑料膜,将菌袋头对头(相隔10-15cm)并排码放4行,袋间留有2-3cm的间隙,所有间隔用加有1%石灰和1%过磷酸钙的肥沃壤土填充,每层菌袋覆土2cm左右,并喷水使土壤吸足水分。照此依次码放,共码4-5层,最上面一层覆土厚5-8cm,并抹成个水槽,随时补充水分。覆土后10-15天,菌袋菌丝在覆土中相互交织。此时菇棚温度保持在20℃左右,相对湿度控制在85%-95%,经过10-20天,针状菇蕾就能整齐发生,随后发育成米黄色球形小菌盖,再经如前管理,菌盖直径达2-5cm或菌盖即将开伞时及时采收。可采收3-4潮菇,每袋产菇500-600克,生物转化率达120%。

上一篇:草菇轻简化栽培技术

下一篇:已经没有了

最新资讯:
Copyright ©2019 临沂信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  鲁ICP备19008176号-4  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删除! 资质展示